
歷史故事
坤平是泰國阿育他耶朝代拉瑪鐵菩提一世(Somdet Phra Ramathibodi II,
佛曆2015年至佛曆2072年)時期的將軍。父親原在泰國中部素攀武里地區從軍,
因犯罪被國王判死刑,母親擔心受牽連,危及母子安全,遂帶著坤平逃至北碧府。
長大結婚後,坤平擔任國王的將軍,驍勇善戰,足智多謀,氣概雄豪。
坤平不只外型俊俏,更充滿責任心,有擔當,有魄力,深受女性歡迎。坤平娶有五妻。
曼谷王朝時期,拉瑪二世請詩人以泰文古詩方式,將坤平將軍的傳說事蹟寫成《坤昌坤平》一書,
每章節作者不同,拉瑪二世與拉瑪三世也加入寫作陣容。
搪瓷坤平佛牌
坤平將軍的高強術法,有刀槍不入、魅力無窮、製作古曼童等。
坤平將軍有三種寶物:聰明靈巧的雲色馬、寶劍、以及古曼童。
阿育他耶王朝之納黎萱大帝(Somdet Phra Naresuan Maharat)
於佛曆2135年(西元1592年)製作的「搪瓷坤平佛牌」,首開坤平佛牌之先例。
製作之緣由,則為納黎萱大帝騎象戰勝緬甸王帕瑪哈烏拔拉(Phra Maha Uparat)後,
在巴考寺(Wat Pa Kaeo)建造大塔,做為祭拜佛陀與戰勝紀念。
巴考寺全名為涯財盟坤寺(Wat Yai Chaimongkol)。
古時建佛塔後,必製作佛牌置於佛塔內。當時製作約84000尊佛牌,
由巴考寺長老崇迪彭臘與其他僧侶製作與進行開光加持儀式。
崇迪彭臘是納黎萱大帝的導師,禪坐功夫高強,創設有名的戰爭術法,
並擅長書寫經文、製作佛像和藥師佛等。
搪瓷坤平佛牌,製作材料採用聖粉、石膏、以及108種花粉。
佛牌外型為五角形,坤平採取「降魔姿態」(盤腿禪坐,右手置於膝上,施展觸地印),
坤平外側覆以三角尖頂拱,此一特徵應是受到彭世洛府成功佛的影響。
佛牌正面塗上素可泰時期製作瓷碗的釉料,顏色為黃褐、黑褐色,
背面則呈黃白色澤,因此有「搪瓷坤平佛牌」之稱。
坤平佛牌之所以會呈現五角形外框,有專家認為,在古時,
坤平佛牌主要作為戰場護身符,若採用成功佛的順樂高框(三角尖頂)造型,
將容易損壞,而五角形是能夠讓佛牌保持最堅固的形狀。
除了巴考寺佛塔之外,其他地方佛塔所發掘的坤平將軍古佛牌,
外型皆與「搪瓷坤平佛牌」類似,例如:龍牢(Rong Lao)佛塔的坤平佛牌,
未上釉;佛曆2506年,暖武里府撐塔寺(Wat Choeng Thar)的佛牌,
釉色偏淺至透明;佛曆2528年,暖武里府挽艾縣(Bang Yai)的坤平佛牌,
淡綠色釉料,且因佛塔常淹水,使得佛牌表面殘留沙土。
 | | | | |
Phra Khun Paen, Kru Rong Lao
龍牢(Rong Lao)佛塔之坤平佛牌 | | | | |
Phra Khun Paen, Wat Choeng Thar
撐塔寺(Wat Choeng Thar)坤平佛牌
「搪瓷坤平佛牌」為最受歡迎的佛牌之一,功效為人見人愛、擋災避險、刀槍不入。
現今罕求此款古牌,價高居高不下。
「坤平」之名
古人製作佛牌並未特地為佛牌取名。佛曆2477年於素攀武里府班鋼寺
(阿育他耶時期建的古老佛寺)的佛塔挖到佛牌,當地是坤平將軍岳母的家鄉
當時挖到的佛牌有30多種版本,凡見佛牌為五角形者,皆稱坤平,
其外型與涯財盟坤寺的「搪瓷坤平佛牌」形狀相似,
有人認為班鋼寺與涯財盟坤寺兩處佛塔所挖佛牌,佛牌模為同一人製作。
班鋼寺坤平佛大將軍版
班剛寺佛塔發掘的其他形狀的佛牌,也比照《坤昌坤平》故事中與坤平將軍有關的名字,
取為佛牌版本名,例如大將軍版、拍撇版、拍缽版、坤該版、拍春彭版、拍庫版等。
最受歡迎的版本仍是五角形順樂高框坤平佛牌,其他形狀都屬於素攀武里佛像藝術的造型。
早期製作此款佛牌,是作為戰場出征的擋災護身,然而既然提到坤平將軍,
信眾認為佛牌也應具備坤平將軍的高強戰鬥力、無窮大魅力等特徵。
因此,之後的佛牌製作者,依照坤平的勇猛、俊武等特質,
於製作佛牌時加入人緣、魅力等術法及相關用料,
使得坤平佛牌別具招財以及增進人緣魅力的功效。
此外,新版坤平佛牌與原版之外觀明顯不同處,
在於佛牌下方常可見古曼童或躺或坐的型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