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欖寺廟位於曼谷,總面積達20萊大。
寺廟建造於大城府時代,又位於曼谷河運便利之處,
具地理與歷史悠久的優勢,
因此,白欖寺廟一直有皇室贊助,協助推廣佛教。
以下為寺廟四周的介紹:
北方-曼谷的河運水道
東方-河運檢查站
南方-早期古老的小寺廟“阿頌薩灣寺廟”
西方-朝北有河運收費站,朝南有阿頌薩灣寺廟的學院
寺廟建造於曼谷湄南河三角洲地帶,
因此,寺廟的河運交通非常發達。
佛曆2453年因應曼谷地形的劃分,
寺廟應當改名為“薩姆禢琅寺廟”,
然而在未畫分土地之前,民眾皆引用河流的名字,
稱呼此寺廟為“白欖寺廟”,
最後決定沿用民眾習慣的稱呼,寺廟的名字才沒有被更改。
早期,四世皇仍在世時,因此處河運發達,
便在寺廟的西方加挖了一條河道,才致使今日三角洲地帶的產生。
白欖寺廟建造於早期大城府時代(佛曆2031~2172年間),
當時寺廟並沒有固定的名字,只知道是屬於吞武里區內的一間寺廟,
也就是因為沒有名字,民眾才沿用河流的名字來稱呼此寺廟。
白欖寺廟是在龍波術當上住持後才漸漸香火鼎盛,
大師製作了第一期的白覽佛佛牌後,
佩戴民眾陸續有了靈驗事蹟與感應,
大師的名聲因而響亮,吸引更多民眾前來參拜,
寺廟旁便利的河運交通也吸引了許多外國人前來朝聖。
當時龍波術以禪修為主,為推廣佛教,於是在寺廟內建造了學院,
不分男女與國籍,只要是對佛教有興趣的民眾皆可前來就學,
繼龍波術後,
轉由現任住持崇迪帕瑪哈剌帢奀鉲沾致力於佛教文化的推廣,
為寺廟貢獻更多,加建學院及舍利塔。
白欖寺廟有別於一般寺廟,十分具有國際觀,
透過白欖寺廟歷任住持的推廣,
現在在美國、日本、紐西蘭都有白欖寺廟的分廟,
讓想修習禪修課程的民眾不一定要遠赴泰國,
此寺廟將被推廣得更為國際化,佛教文化的傳承也將因此更為普及。
白欖寺廟的住持
佛曆 ~ 2325年-不詳
佛曆 2325 ~ 2352年-帕帖嘎伊
佛曆 2352 ~ 2381年-帕砵翁亞姆尼
佛曆 2381 ~ 2401年-帕雅吥
佛曆 2401 ~ 2426年-龍波咪
佛曆 2426 ~ 2458年-龍波杉
佛曆 2458 ~ 2459年-帕堀扑帕亞貢
佛曆 2459 ~ 2502年-龍波術
佛曆 2502 ~ 2508年-龍波捕
佛曆 2508 ~ 至今-崇迪帕瑪哈剌帢奀鉲沾